ATCC 10145 铜绿假单胞菌(Pseudomonas aeruginosa)产品说明
一、菌株基本信息
ATCC 10145 是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(ATCC)收录的标准铜绿假单胞菌菌株,获世界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联合会(WDCM)编号 WDCM 00024,属变形菌门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,为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。其生物学特性经全球实验室验证,稳定性与重复性极强,是临床医院感染诊断、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(AST)标准化及假单胞菌属分类鉴定的基准参考株,广泛用于烧伤感染、呼吸道感染检测校准、抗生素体外活性评价,在临床医学(感染防控)、微生物分类学及药物研发领域实用价值显著。
二、核心特性
菌体呈直杆状或稍弯曲,直径 0.5-1.0μm、长 1.5-5.0μm,无芽孢,具 1-3 根极生鞭毛(运动性强),部分菌株有荚膜,革兰氏染色阴性(需注意脱色时间,避免假阳性)。最适生长温度 35℃,可在 42℃生长(与其他假单胞菌鉴别点之一),专性需氧,营养需求低,普通培养基可快速生长;不发酵葡萄糖(氧化利用葡萄糖产酸),氧化酶阳性(滴加试剂后 10 秒内呈深紫色),触酶阳性,能产生绿脓素和荧光素(菌落及培养基呈蓝绿色或黄绿色,为该菌标志性特征),可分解尿素,不分解乳糖,生化反应符合铜绿假单胞菌种级标准,能与假单胞菌属其他菌种明确区分。
属条件致病菌,广泛存在于土壤、水体、医院环境中,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,尤其易感染烧伤患者、免疫缺陷者及长期住院者,可引发烧伤创面感染、肺炎、尿路感染、败血症等,且易产生耐药性(如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,MDR-PA),治疗难度大。该菌株携带 lasI、rhlI 等群体感应基因及 exoS、exoT 等毒力基因,毒力表型稳定,常用作临床感染检测阳性对照及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研究的模式株。
三、培养与保存
常规需氧培养即可,推荐使用麦康凯琼脂(菌落无色透明或淡棕黄色,直径 1.0-2.0mm,部分菌株因色素产生呈黄绿色)、营养琼脂(菌落圆形,边缘不整齐,表面湿润,因绿脓素和荧光素分泌使培养基呈蓝绿色,培养 24-48 小时特征明显)、 cetrimide 琼脂(选择性培养基,抑制杂菌生长,菌落呈典型蓝绿色)。35℃需氧培养 18-24 小时,活菌数可达 10^8-10^9 CFU/mL。短期保存可将营养琼脂斜面菌株置于 4℃冷藏(1-2 周,密封防止培养基干燥,避免反复冻融),长期保存需采用 - 80℃甘油冷冻法(20% 无菌甘油 + 营养肉汤保护剂,梯度降温冷冻以减少菌体损伤)或冻干保存(1 年以上,冻干后置于 - 20℃以下干燥避光环境,密封防吸潮),复苏后需通过色素产生、氧化酶试验及 42℃生长试验验证,确保菌株生化表型与毒力特性未改变。
四、应用与安全
应用上,可作 AST 实验国际标准参考株,校准碳青霉烯类(如亚胺培南)、头孢类(如头孢他啶)、氨基糖苷类(如阿米卡星)等常用抗菌药物的 MIC 值,建立药敏试验结果判读的国际统一基线,确保临床药敏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;辅助验证临床感染标本(如烧伤创面分泌物、痰液)培养法、核酸检测(如 PCR)的特异性与灵敏度,降低检测假阴 / 假阳性率;也用于科研领域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(如群体感应调控、生物膜形成)、耐药基因进化及新型抗生素研发研究。安全方面,属医院感染高风险致病菌,需在 BSL-2 实验室操作,气溶胶相关操作(如菌液离心、平板接种)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,操作人员需佩戴一次性手套、防护服;污染耗材需 121℃高压灭菌 60 分钟(含菌株的废液需先加 0.5% 含氯消毒剂处理 30 分钟,确保菌体完全灭活);菌株单独存放于专用生物安全冰箱,标注 “ATCC 10145 铜绿假单胞菌(WDCM 00024)- 医院感染高风险致病菌” 警示信息,严防实验室交叉污染及菌株泄漏。


客服1